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 浏览次数: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

从莎曼之不幸看生活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不知从何下笔,于是开始不停的看影评。

看之前,老师说:“这真是一部很催泪的电影,十分好看。”于是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却越看越失望,可以说我不懂欣赏,不过这是我的真实感受。豆瓣影评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这部电影值得人去看的也许是它极端的影评,不像大多电影,许多人保持中立的态度,反而是一星和五星的交错,有人说极好,有人说极烂。我不知我若会看的流下泪来是该高兴还是该悲伤,不过我庆幸我对此片保持一星的评价。

从头至尾,我感到压抑感到胸闷,同时又有些憋气。但这不同于我曾看玛格丽特的《情人》时那种要被淹在死水中的无奈。

有人说这部电影真实的描述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黑暗,描述了人性。而导演的灵感完全来自于一则童话: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

不得不承认,莎曼是一个理想状态下具有美好意义的人物形象。她拥有如此伟大的母爱,为了儿子拼今大半生努力劳作,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她是如此纯洁善良,纵使比尔使她差点不能完成此生最重要的事,她却坚守那“沉默是金”的诺言;她是如此热爱理想,在最最绝望的时刻往往能将毕生挚爱的音乐剧唱响,以此驱逐黑暗;她是如此勤奋乐观,为了生活保持微笑,不停地赚取为儿子手术的钱??近乎完美的善良形象,善良的如此弱小。

相反,比尔曾经一度也是个善良的人,他爱他的妻子他爱他的家,他感激莎曼听他倾诉并交换秘密,他也是个弱者。但他在莎曼的儿子与自己的爱情、尊严面前毅然决然的选了后者,他以可视者的优势,警察的身份撑起了他男人的尊严。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他令人愤恨又令人同情,让观者纠结如斯。

由此,这二者勾画出人处于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生活中,弱小的往往是善良之人。莎曼如此善良,所以如此弱小,或者也可以说她愚蠢。你可以说她在不公平的生活中保持着那一隅纯粹,她对生命有着异常的执着,但我认为正因这些造就了她悲剧的命运。

她是如此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那么多来自异国朋友的帮助,她选择拒绝,她以为仅凭一人之力夜以继日就可以攒出儿子的生活费;她以为她编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外公就可以让儿子心有安慰;她以为她坚持的那个所谓“沉默是金”的诺言就是正确的??不!不是这样!她几乎日夜不寐的忙碌在近乎失明之际勉强赚够儿子的手术费,儿子却过了这么多没有礼物没有祝福没有关怀的生日;她不为自己解释,在法庭上那些诚实而简短的语言让每个人无疑她凶手的角色;她守住了诺言,代价却是自己生命的终结、名声的玷污;她治好了儿子,却又永远失去了儿子;她为了赚钱,近无视力的她上夜班差点把机器弄坏把手切断,为了微薄的收入天真的无视工厂自己所将蒙受的巨大损失,多么的得不偿失!这些,她从来没考虑,以纯真之名行愚蠢之实,这就是我的评价。

因此,有人说的一段话我无比赞同:她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顾这世界的规则,不顾她一意孤行所会带来的后果。严格意义上来说,她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若是她,我当初绝不会把儿子生下。当狱警问她为何明知日后的眼疾却坚持要生下她的孩子,她说:“我只想将一个婴儿抱在怀里。”多么无力的理由,你可以觉得这很令人感动,可是她的决定使她后半生处于操劳与忧虑之中,使他的儿子将踏上美国过穷困无依的生活,使他遭受没有父亲的单亲宿命??她以为她可以靠着双手赚取足够的手术费,可若是不行,他的儿子也将活在黑暗中,若是手术成功,他儿子将带着盲母一切从零开始。想要婴儿,她大可以领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如今她简单的一个决定,使她背负了噩梦般的命运。

我可以理解她为了孩子的手术甘愿放弃上诉的决定,可为何,为何她不把实情说出!她以为她做的是对的,但或许儿子想要的只是她的安好,哪怕终身眼盲!她的朋友为何不给与她一分一厘的帮助,而在明知莎曼儿子需要手术的情况下将她的积蓄用作律师费!杰夫那么爱她,为什么不能卖掉他的车来筹钱?法庭为什么只凭简单的几句莫名其妙的对白,毫不怀疑的作出最终判决?

莎曼最终死了。在想着她最爱的音乐剧时,机关开启,她的生命戛然而止。此时我只有重重的叹息。她不像导演最爱的那则童话,把美好都给予了别人,相反她把她以为的美好留在自己心里,给别人的只有弱小的形象和令人同情的命运,悲剧如斯。

我不能赞同这种生活态度,活着如她,要么被淘汰到社会的最底层永无翻身,要么就只有悲伤的死去。各种环境都有其生存法则,我并不是要鼓励人丢失纯粹,而是在社会的现实中,灵活地处理各种状况,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理想人物。

我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不该是如此饱受争议的,而是在大多数人身上都能找出其共鸣之处,使人人皆有些许感触。毕竟,优秀的艺术不该高高在上,让许多人难以理解,而是虽平实易懂,却自有其过人之处。

篇二: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

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篇二: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对女性和女权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主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作为“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将一个盲眼的女舞蹈爱好者作为主角,以她为核心,再度挖掘和展示了关于导演的奇特观点与思想。这部极度压抑和扭曲的作品,一如以往和后来,从诞生就毁誉参半,爱的人捧上天,恨的人踩稀烂,但是,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拉斯冯提尔的名字终于和金棕榈联系在了一起,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黑暗中的舞者》在一片惊讶与争议中捧走了金棕榈的最高荣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莎曼的女子,由于有先天家族遗传的罕见眼病,当到达一定年龄的时候,视力会逐渐失去,直至失明。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家族的悲剧,她毅然带着孩子远涉重洋,从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美国,一边趁着眼睛还能看见拼命打工存钱给孩子治疗,一边也为了更加靠近自己的梦想:舞蹈。

莎曼是一个先天就对音乐充满了痴迷的人,她热衷舞蹈胜过其他一切。每天,她都会去一个剧团排舞,即使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她也常常沉浸到舞蹈的幻想和白日梦里。但是,莎曼也是一个十分单纯的人,或者说幼稚的人,并且拙于表达和与人沟通。当最亲近的邻居和租房给她的警官一家因为缺钱时,警察污蔑并且偷走了她的钱。追要中,杀死了警察,最终入狱。因为自己的无知,终于被判死刑。当选择给孩子治病还是请律师给自己减刑的时候,她选择了死。

也许看完这部略显冗长的充满黑暗元素的电影之后,许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片中风格特殊的歌舞。作为一部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显得过于另类了。不同于其他歌舞片那样华丽的舞姿与绚丽的节奏和韵律。本片中所有的舞蹈和配乐,都是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冰岛的着名女歌手比约克所作。与拉斯冯提尔的合作,是她银幕的处女秀,为此,她做足了功夫,专门写了本片的诸多配乐并且编排歌舞。惊艳的演出和才华,让她也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奖杯。颁奖词里,戛纳评委会这样评价她:

“有着‘冰岛女神’之称的歌手比约克的表演令人叹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是一种随意妄为,可是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其无穷的韵味自然天成,加上举世无双的‘鬼声’,独树一帜,超然出众。”

确实如次,电影里的歌舞极富现代韵味,并不以整齐的舞步和繁复的音乐为亮点,而是一种自然随意来洒脱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工厂里、火车上、法庭上等多场舞蹈,导演刻意切换为一种粗糙画质的胶片机来拍摄,为的就是和这种粗糙淳朴自然的舞步相融合和适应。电影里出现过的“音乐之声”里那样的热闹欢快的舞蹈,也有严谨古典的芭蕾都从不同角度来反衬出比约克生活化和随意化的洒脱。这种风格,正合了电影里女主角对舞蹈的那种随性天然而成的爱。这种爱,没有理由,没有修饰。

舞蹈是影片的最直接的看点,而影片最重的看点,却是导演深藏在这一切后面的主题和内涵。

作为一部带有浓烈女性主义和女权色彩的影片,导演依然在强调女性的问题。电影的主角莎曼就是一个弱势女性群体的最好代言人。电影对这个角色的设定就是一个弱势中的弱势,莎曼一方面是一个从共产主义国家来打工求医的孤独女性,没有男人陪伴;另一方面又似乎有轻微的弱智与天真。

之前在工厂的工作里,虽然经常做白日梦,而且眼睛视力太差经常出乱子,但是有周围友好的工友以及自己的好友的照顾与帮忙,也算平安。白人警察,这个高大的男人,本来处处照顾着莎曼一家,但是当他面对债务危机和自己深爱妻子无法弥补的物欲时,他却出卖和欺骗了单纯无知的莎曼。

我们注意到,影片里的男性,几乎都是呈负面形象的。警察一方面是一个负责人的好人,另一方面又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在矛盾与自责中滑入死亡的深渊。警察漂亮的老婆,作为唯一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女性,本来也是十分同情莎曼的,但是她的物欲的无尽间接催生了丈夫的犯罪,这一点和宗教故事里伊甸园的一段很相似。只是,这里挑唆男人犯罪的女性,并不是故意和直接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她本身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法庭上的男人们,监狱里的男人们,或者工厂里的男人们,除了追求莎曼的杰夫,都是一种冰冷和缺乏情感的存在。所有对莎曼一家照顾和同情的人,几乎都是女性。作为社会的脊梁,男性们在这样一个弱势的女性面前,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绅士风度和男人应有的担当。这也是冯提尔电影里一贯的特点——男人都是缺失话语权和灵魂的存在。

我在观看电影个过程中,对于莎曼这样一个形象,确实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她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自由自在跳舞的激情以及对儿子默默沉重的爱。恨的则是这样一个女子,在社会面前居然用自己的无知杀死了自己。她的逻辑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难以理解。警官是她的朋友,警官叫她杀死自己才能拿钱,也帮助警官自己解脱,她居然就真的“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杀人之后,她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与幻想中,直到被捕。法庭上,面对诸多的指控,她除了发呆就是漠然,完全没有任何的抵抗。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活在理想与幻觉里,而对现实生活毫无所感呢?“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

一个孱弱的妇女,冤死在了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冤死在了阳光照耀的美利坚法律之下,何尝不是对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以及社会的一次辛辣讽刺——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老话题“反社会”。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公正以及对待个人的尊重和判刑的慎重一直以来是全世界效仿的典范。但是,在莎曼从审判到处死的过程中,只有冰冷的程序在威逼一个无知的妇女,除了那个女看守的一点关怀,可以说毫无温度。法庭取证和审判的武断,许多重要证据都是不准确和失真的;律师的失职,完全无视自己代理人的生死;陪审团的偏见,“东欧社会主义的女子本来就该死”;最后处死的过程,在犯人害怕与胆寒中,用木板将其挂起,在那首为唱完的歌声中,猛然勒断了莎曼的脖子。和许多观众一样,我们都觉得最后在所有人都证实了莎曼确实是瞎子的时候,以为美国繁琐的司法程序可以终于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那突如其来的歌声的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打碎了所有人最后一点希望。

都是死,都是冤死,一开始就被屈打成招如同许多不开明国家一样和经历重重过程被最终“慎重”的冤死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冰冷冷的程序,无非后者看起来更漂亮罢了。处死的一场戏,场景和节奏的把握,冷酷到心寒,绝望到悲伤,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以“道德焦虑”为作品色彩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来,他的《杀人短片》最终的行刑所表现的制度的冷酷和残忍,似乎在后来者拉斯冯提尔的作品里,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复生。

篇三: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每当歌舞剧快要结束时,你总是会听完倒数第二首歌,然后离开,不想让它结束,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黑暗中舞者》我差一点就没有看完,不是因为没意思,而是看不下去,看到了人类太多的罪恶,看到了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害死了自己,也看到了一个 善良的人类,因为一时的脆弱而犯下了罪行,也看到了,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一个无辜的人送上了107级绞架,也看到了,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眼睛而放弃 了生命。

抱歉,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太多的罪恶,太多的误会,太多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魔力就在这,它总是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你希望,用一首简单的歌,用一曲朴实的舞蹈唤醒你,告诉你人间还是有爱的。就这样,你看见了, 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追求者对恋人的爱,你看见了,一名警察对一 名即将死去囚犯的爱。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为了给孩子攒看眼睛的钱,你不顾自己眼睛,努力工作,彻夜加班,给别人打工挣外快,你知道,这是很累的,但你总是微笑着接受它,把机器的轰鸣声当成音乐来 跳舞。你总是微笑着,即使自己即将双目失明,你在铁道上翩翩起舞,为了不让爱你的人看出你快要失明了。你总是微笑着,即使你错手杀了人,你知道那不该发 生,你知那是为了帮他解脱。你总是微笑着,即使在法庭上律师对你恶意相加,你幻想着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跳舞,你知道这是你最后一次以自由身条的最后一只舞。 你总是微笑着,当踏上那通往绞架最后107步时,女警为你打着拍子,你再一次翩翩起舞,因为安静是你不能承受的,即使是走路的步伐声,也会让你陶醉其中。 你总是微笑着,当你得知你孩子的眼睛治好时,你轻轻的唱着,你为孩子和关心着你爱护着你的人祈祷。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篇三: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唯美的歌舞片。是良心三部曲之一,对导演拉斯冯提尔童年影响很深的童话,整体思路可说是一部悲惨童话,童话旨在歌颂,悲惨则是他所要讲的牺牲的母题。

我是被它华丽的片名吸引的黑暗中的舞者。神秘又浪漫。然而伴随着纸巾一圈一圈的瘦身运动,我感到截然不同的深深的绝望和近在咫尺的死亡的气息

摇晃的镜头缓慢的节奏将故事慢慢展开,在宁静中暗藏着几分压抑与不安。

主人公莎玛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美国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残酷的命运让她每天都活在苦涩艰难的日子里,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对音乐的热爱。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幸,她总是一副安详的神态,从表面上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伤感和颓废。似乎就是音乐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让她享受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残酷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纯真和善良而改变,这正是人的渺小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对比。在灾难突发时人往往是无力的,即使是最后站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她始终坚守着与死者沉默是金的诺言没有说出真相,这里的沉默不是金,而是死亡。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

影片中现实世界与主人公臆想的彼岸世界交替出现,并形成鲜明对比。在她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上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上起舞,甚至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很多人觉得女主角长得不够漂亮而把影片批的一无是处。我想美与丑并没有什么界限,当她快乐的歌唱,像个精灵一样舞蹈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就是最美的天使。在黑暗中起舞,她追求自由,与宿命抗衡。她甚至唱着:一切我都看过 看过黑暗 还有星火之光 所想所需 我都见过 若还不愿满足 即是贪婪 前世未矣 后事已知 一切都看过 还有什么好戏

我始终无法跳出来当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最令我动容的是生命中最后的绝唱。从牢房到绞刑房有107步,107步之后,就是迈入永远的黑暗中,成为一名真正的黑暗中的舞者。我不忍去回忆她死前恐惧而绝望的尖叫与发抖的哭声,还有在突然行刑后的戛然而止的死寂当死亡赤裸裸的展现在眼前,我真正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伤和绝望。

我有时在想到底是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终的歌剧,这真是讨厌极了。